中秋節一直被人們喻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而這一天天上的月亮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圓,所以又叫團圓節。
節日由來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傳統習俗
賞月、拜月、祭月
《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相傳古代齊國丑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后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中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跡。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吃月餅
中秋節賞月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一詞,源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后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在福建廈門地區還有博餅的習俗,而且博餅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生活提醒
今年的秋分已于22日9時54分、早于中秋節一天到來,此時陰陽相半,晝夜均長,寒暑平分。秋分至,殘暑終,意味著秋季正式來臨,晝夜溫差較大,不時有秋雨降臨,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
冷水洗臉適當秋凍防感冒
秋季早晚溫差大,應根據天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及時增減衣物,預防風寒。但也不必過早“多穿衣”,應注意耐寒鍛煉,也就是常說的“秋凍”。
秋季養生,應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還可適當進行一些耐寒鍛煉和有氧運動,適當的冷水鍛煉對預防傷風感冒、流鼻涕、支氣管炎也有一定效果。
防燥多宜吃“辛酸”食物
秋分時節,飲食上要特別注意預防秋燥。秋分的“燥”是涼燥,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
秋分時節,還可適當多吃一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預防秋燥方面,對運動者來說,每次鍛煉后應多吃一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比如:生梨、芝麻、銀耳等。若出汗較多,還可適量補充一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秋分藥膳還要善用百合,像百合蓮子羹、銀耳百合羹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除飲食外,還要記得給皮膚做些保養,以防皮膚干裂。
今晚最佳賞月地
中央氣象臺預計,中秋節當天最宜賞月的地方是遼寧、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等地,這也意味著這些地區可以欣賞到“皓月頂空照”美景。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天文專家提醒說,中秋節當晚,感興趣的公眾不妨尋一處避開城鎮燈光之處,靜候“皓月頂空照”美景出現。有條件的公眾如果選擇靠近河、湖、海的地方賞月,更有意境。